经济下滑趋势日渐明显,“三驾马车”谁能“救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杨的答案是投资。“至少在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主要来自投资。”他说。不过,李杨特别强调,投资工具本身也需要改革,即要以“新”换“旧”,防止已被实践证明的弊端。
李杨是在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4年春季报告)》发布会上做上述表示的。
李杨从分析近年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外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变化轨迹入手,发现消费作为慢变量,其规模相对稳定,急切间难有作为,而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率更是急剧下挫,剩下的唯有投资一途。
2006年以来,在一系列强刺激政策作用下,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曾有过稳定增长。但是,在2011年达到55.5%的高峰之后,其贡献率一路下滑,两年跌落5个百分点,2013年降至50%。考虑到某些领域的公共消费受到抑制的情形,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短期内更难大幅提升,无法成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导力量。净出口的贡献率在2009年创纪录的-37.4%之后,除了2010年略升为正,其余三年均呈负值,2013年贡献率仍为-4.4%。考虑到2013年初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出现较大规模虚假套利贸易,导致外贸数据扭曲的因素,外需的贡献或将进一步降低。而投资的贡献率虽有波动,但却呈稳定增长态势:从2006年的43.6%提升至2013年的54.4%,7年内跃增10个百分点以上,2013年,它更是再次超过消费对GDP的贡献率。
不过,依靠投资主导经济增长,很容易助长唯GDP倾向,恶化国民收入分配,忽略环境资源约束,造成生态破坏,并形成产能过剩。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得不依赖增加投资来稳定经济,那么,能否高度警惕并认真防止那些已经被历史证明的投资弊端,关乎政策的成败。于是,认真研究投什么、谁来投以及怎样投的问题,便成为政策的关键。换言之,沿用传统的工具来从事宏观经济调控的前提,是这种工具自身首先需要深度改革。”李杨说。
那么,投什么?这是个问题。
经过长达30余年高强度的工业化,在传统商业环境下可创造较大利润的工业投资项目已基本被挖掘殆尽;基础设施中的经济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用事业(电力、管道煤气、电信、供水、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公共工程(大坝、灌渠和道路)以及其他交通部门(铁路、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等,经过2009年“四万亿刺激计划”的横扫,也已没有多少有利可图的空间。
因此,在李杨看来,要想启动投资引擎,就必须寻找新的领域,同时,要为这些领域的投资创造必要的商业化环境。
他眼中的新领域主要是如下三个: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的社会基础设施领域,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更新改造投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不过,在现有的商业环境下,这三个领域都有硬约束存在:更新改造投资得不到足够的刺激,而对社会基础设施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则难有可持续的商业价值。为此,有必要兑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承诺,强化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使企业获得足够的收入以弥补成本并得到合理的回报,从而形成稳定的投资行为。
在传统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是政府投资的天然领域,原因在于,这些领域突出地存在着自然垄断性、公共性和外部性。然而,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和实践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对上述领域的全面渗透,这些影响社会资本进入的障碍,或者渐次消失,或者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予以克服。基于这些实践,经济理论对自然垄断性、公共性和外部性有了新的概括,从而为在这些领域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开拓了可行的空间。
李杨指出,应尽快改变政府主导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的局面,更多采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投融资模式,加强政府公共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合作。为有效动员、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应确保新进入企业和原有垄断企业(在位企业)之间实现公平竞争。应加强《反垄断法》的执行力度,有效控制市场关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