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打车、滴滴打车持续半年的“烧钱大战”才刚结束,交通运输部27日公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拟对打车软件统一接入管理,将这个新兴行业再次推上舆论风口。这份通知被外界视为是要“收编打车软件”,甚至有网友戏称,“补贴的几十亿白烧了”。
受访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的细则在规范手机、电话打车方面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把打车软件统一接入管理,实际效果、可操作性也许都不乐观。要从源头上缓解“打车难”,用好“看得见的手”,还得从盘根错节的出租车运营机制、道路治堵等多方面入手。
或认为交通部门“手伸得太长” 或认为不必“反应过激”
27日,交通运输部通过官方网站公布了《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份长约3000字的通知详细表述了拟出台的一系列管理细则。
除了在开篇肯定打车软件的积极作用之外,这份征求意见稿最核心的内容是,“逐步实现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统一接入管理”。
征求意见稿提出,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的统一接入和管理,逐步实现人工电话召车、手机软件召车、网络约车等各种方式提出的召车需求信息,通过统一的城市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平台运转,并推送至统一车载终端播报,即今后通过软件、电话打车,打车信息将通过统一的设备播报给司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通过手机上安装的应用软件推送给司机。
对于此前备受争议的打车加价、开车接打电话等问题,这份征求意见稿提出,出租汽车驾驶员行车过程中不得接打和使用手机。使用手机查询或者应答召车业务的,应当在车辆停止、不影响行车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对接单后未按承诺提供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的,视为拒载行为。即时召车需求信息只能向空载出租汽车推送。
对于打车软件厂商此前频繁变动的补贴政策,征求意见稿提出,手机软件召车信息服务商等电召服务企业实行市场奖励计划的,应当提前10日与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沟通,并提前5日向社会公布奖励计划实施标准和时限。
据了解,公众可在6月10日前,通过网络、传真或书信等形式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
艾瑞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打车App客户端累计用户近1亿。这份征求意见稿在公布当天引发大量网民关注。有网友认为,相关部门的“手伸得太长了,什么都想管,快的滴滴不用争了,反正这下都被收编了”。也有人表示,防止跑单、拒载,确实有必要加强管理,对政府部门的行为不用“反应过激”。
打车软件商提出异议 专家称部分管理细则合理
对于这份征求意见稿,打车软件厂商有何反应?记者随即致电了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
两家公司的负责人都表示,打车软件厂商和交通部门的初衷一致,都是为了给用户出行提供便利,通知中明确肯定了手机召车服务技术先进性,对厂商来说也是利好。
不过,对于拟将打车软件统一接入管理的细则,滴滴打车提出了异议。
滴滴打车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滴滴在北京、重庆、深圳等地的实践来看,车载终端更适合作为行业管理工具,手机作为通用设备,软硬件更新速度快,更适合服务司机和乘客。
“规范打车软件,在哪个平台不重要,核心应该是提高出行效率、提供公平的出行机会,需要规范,但并不是要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才算管理好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说。
邱宝昌认为,出租车是公共交通的一个补充,以往不能讨价还价议价,用价格来保障公平的打车出行机会,但现在的确出现了不用软件打车就被拒载的情况,用软件的人挤占了更多机会,但光靠信息打通、统一平台并不够,要避免对打车软件“一刀切”终结。
受访专家表示,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安全规范的一些细则,很有必要。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碰撞试验室主任张金换说,细则中明确提出行车过程中不允许接打和使用手机,这在提供出行方便的同时,保障司机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十分有必要。
不过多名业内人士和受访专家表示,如果真要把手机软件和电话召车系统统一接管,即便搭建了平台、统一收口,谁来管理、如何管理都是问题,操作性并不强。
避免部门利益规制化 用好“看得见的手”
有的受访人士表示,对于出租车行业,交通部门现有的管理模式难以奏效,约束力不强。交通部门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在做召车软件,但一个城市往往有几个不同软件公司,互不兼容,这次是出于政府监管考虑,需要一个统一的平台。
受访者表示,打车软件已经完全市场化,但有了打车软件反而造成打车难的困局。要不要统一接口,在行业内部和管理部门的争议比较大。
邱宝昌提出,用“看得见得手”规范市场秩序,让“看不见的手”更好地发挥作用,但前提是充分调研论证、多方听取意见、公开透明决策。
“特别是要避免通过立法把部门利益规制化、法律化。”邱宝昌说,对于打车软件对出租车市场的影响,相关部门起初估判不足,到现在企业已经投了巨额补贴,又来搞“一刀切”,如果仅仅用两周时间征求意见就通过,未免草率,建议对征求意见稿从不同角度讨论出多个修改版本,充分论证。
而缓解打车难,光盯着打车软件还远远不够,需要管理部门向核心利益问题“动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