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期货公司博弈全牌照 “大鱼小鱼”求共存

2014年07月21日 09:4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混业时代临近,预示着一个更激烈的战国时代到来。

  一方面,搭建“全牌照”金控平台,成为不少机构下一步的整合路径,即便是弱小的期货公司也试图实现多全牌照运营;另一方面,太多的市场机会喷薄欲出,人人都在讨论战略,人人都在讨论改革,却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改。

  事实上,即便是较早获得全牌照的金融集团,能否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统筹各业务板块的经营仍然是最大的挑战。对弱小的期货公司而言,申领其它金融牌照是随波逐流,还是应对混业风暴的有效之策?究竟该集齐七颗“龙珠”,在市场风雨中激战金控集团,还是精修独门“法宝”,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七龙珠”还是“至尊宝” 期货公司博弈全牌照

  探索:行业龙头“试水”多牌照

  “我们正在申请证券牌照,可能第一步要申请证券经纪业务资格。”永安期货副总经理石春生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南华期货7月16日亦高调宣布,南华美国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为美国国家期货协会的会员,并获批注册成为美国期货佣金商。而南华期货官网的招聘公告中,“国内领先全牌照金融机构”的定位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证券报记者独家获悉,中国期货业协会在今年5月草拟的一份《关于进一步推进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适应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实施公开透明、进退有序的期货业务牌照管理制度。打破期货、证券、基金等机构业务相互分割的局面,允许交叉申请业务牌照。

  “期货公司申报金融全牌照是近期业内讨论的一个焦点,当前既有期货公司想申请证券、基金牌照的,也有证券、基金公司想申请期货牌照的。”长江期货总裁谭显荣表示。

  随着顶层设计的逐步开放,期货公司谋求金融全牌照的野心正式浮出水面。据记者了解,目前中信建投期货、中国国际期货、海通期货[微博]已经获准进行基金代销。

  南华期货副总经理朱斌告诉记者,“以前的金融牌照管理非常严格,所以期货公司以前都只专注于自己的业务,现在整个业务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大家都觉得混业经营是未来的一条道路,所以对申请牌照很感兴趣。”

  在国内“交叉持牌”细则尚未出台的背景下,在香港或海外申请相关金融牌照形成一股潮流,其中南华期货成为业内毋庸置疑的领头兵。

  “南华期货在香港有南华证券、南华期货、南华外汇、南华资管、投资咨询、期货咨询等牌照,美国方面刚刚申请为期货佣金商。”朱斌表示,假如牌照全面放开,南华期货会根据市场的发展和自身资源来决定到底申请哪些牌照。

  “在全牌照的布局上,南华期货确实走在行业前列。客观地说,南华是民营控股,在国外拿牌照相对容易,而像永安这种国有控股企业,审核就特别严,无形中制约了很多金融机构在国外的发展。”石春生告诉记者,目前永安期货也在美国芝加哥设立了办事处,并打算在新加坡成立子公司。

  对于为何申请证券经纪牌照,石春生表示,“一个客户提款到你家做期货,如果想做证券,而你家没有资质,他还得到另外一家去开户,这就无法满足客户对交易低成本和交易便捷的需求。作为行业前列的期货公司,我们希望能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与此同时,近年来资金在股市和期市之间的流动加快以及这两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加强,且国内不少实体企业和高净值客户对利用国际市场对冲风险以及配置资产的需求愈发强烈,也刺激了期货公司内外扩张的需求。

  “过去熊市中只做股票不行,可能就转做期货,这两个市场慢慢就融合了,很多客户也开始配置大宗商品,开始投资一些周期性的产品或跨市场做套利对冲,这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大趋势。”石春生说。

  在光大期货研究所所长叶燕武看来,永安、南华这种以期货公司为主体的主动扩张,和曼氏集团很相似。“曼氏的发展史,就是期货经纪商不断地收购其它牌照,变成一个金控集团的历史。国内期货公司未来在收购证券和基金牌照上存在政策的遐想空间。”

  迷茫:“小家伙”对战“拳击手”

  过去几年来,银行、券商、信托等强势主体对期货行业的并购和“多牌照”扩张一直是市场的主流。如银行系期货公司包括中银国际期货、工银国际期货、上海良茂期货等;券商系期货公司包括中信期货、广发期货、华泰长城期货等,信托系期货公司包括冠通期货、天富期货、平安期货等。

  随着混业经营趋势愈加明显,期货公司也亟待分一杯羹,然在金融市场领域,其仍被视为最弱的“小家伙”。

  “期货业去年全部净利润30多亿元,海通证券一家的净利润就40多亿元,所有的期货公司顶不上一家证券公司,所有的证券公司净利润顶不上一家民生银行。”海通期货研究所所长高上犀利地指出,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下,期货公司由小做大的过程,是一个小孩面对一个专业的拳击手去搏击的过程。

  期货公司实力先天不足,如何能实现全牌照?即使申请牌照没有障碍,申请这些牌照的意义在哪里,能否把牌照经营好?这些问题成为压在业内人士的心头大石。

  “假如牌照申请低门槛,它将不再值钱,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资源,有没有人才,你能不能把这块业务做起来,而且你还要考虑申请和经营牌照的成本。”朱斌说。

  高上用一个形象的例子说明了当前牌照申请对期货公司的意义,“现在我办了护照,办了签证,这个国家允许我去了,但我钱还没攒好,我机票也没买。”

  以期货公司申请证券经纪牌照为例,高上认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证券经纪业务本身就是鸡肋,现在存在这么多证券营业部,期货公司就算拥有了这个牌照,你跟人家去比拼很难;二是期货投资和证券投资是有区别的,期货是保证金交易、高杠杆投资、每日结算制度,证券是全额资本交易,讲究长期投资价值,客户的投资模式、投资习惯是不一样的。”

  “证券公司为了挽留客户,可能去弄个期货牌照。现在你为了保留你的期货客户去弄一个证券牌照,可能得不偿失。”金鹏期货总经理喻猛国认为,证券公司的客户里,只要十分之一做期货,他们可能就成功了,而期货公司做证券,哪怕所有的客户都去做证券可能也养不活。

  “你的主业是什么,拿另外一个牌照是为了帮助你主业的进一步扩张,让主业发展得更好,除非你更换主业,不干期货干证券,但这又需要你有很强的证券经营能力或人才。”朱斌直言,当前期货公司去申请证券牌照,跟大券商们竞争,显然不太现实。

  在业内人士看来,混业经营、交叉持牌的开放对相对强势的金控集团,对银行、证券是非常有利的,而对弱小的期货行业来说,往上扩张存在很大的难度。“期货公司实现全牌照较为困难。一方面,期货公司是中国金融机构实力最为弱小的公司;另一方面,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宝城期货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认为。

  高上同时指出,对期货公司而言,最应该开放的是融资融券业务。“期货公司可以买股票,进行风险对冲之后再借给客户,客户拿去做空,然后再买回来,因为股票也做了抵押,这样基本上没风险,但是期货公司大多数都没看到这点。”

  解惑:“大鱼”“小鱼”求共存

  据悉,目前已出现多种以金融控股方式存在的经营模式。一类是中信、光大、平安等大型金融控股集团,投资、控股着大量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机构;第二类是金融机构之间的跨业控股,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综合银行为代表,已经开始全面布局证券、保险、基金、租赁等各项业务牌照。第三类是非金融企业,如宝钢集团、海航集团等实业资本正在逐渐向金融领域渗透。

  “可以预料,随着混业大潮的开启,多形态竞争的加剧将打破目前期货行业相对封闭的生态链,不排除会有大批量期货公司消亡,类似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历史。”叶燕武指出,美国期货公司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专业化期货公司和金融平台类期货公司是大浪淘沙中的剩者和胜者,前者小而精,后者大而全,这或许也会成为中国期货公司的发展路径。

  “全牌照时代,对我们期货板块而言,很难形成自己的优势。某种意义上全牌照时代将使期货业务更多地处于配角的地位,或者说挑战大于机遇。”谭显荣认为,除了如永安期货、中国国际期货等极少数公司外,多数将面临更艰苦的挑战。

  朱斌则认为,新的顶层设计一方面放松了管制,给期货公司带来了一个新的可拓展的业务空间,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交叉持牌,企业的竞争会比较激烈,这样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随着新"国九条"的出台,各项创新业务层出不穷,慢慢地各家公司可能会选择自己的路径。有的公司会选择成为一个大的金融平台,比如在股东的支持下,通过加大投入,获得多个牌照经营;也有的公司可能股东不支持多牌照,要求他做专做精。”喻猛国认为,有分化有选择,对市场是好事,至于以后是全牌照的公司赢,还是单独期货牌照的公司赢,现在下结论都为时过早。

  展望全牌照时代,期货公司路在何方?高上认为,主要有两条,一是走自己的路,期货公司之间通过合并、通过IPO等做大做强,申请更多的金融牌照,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二是直接引进保险、银行作为大股东,作为集团业务的一个部门或相对独立的一部分。

  金融控股集团之下,期货公司与集团兄弟单位的合作也将给其经营模式带来变化。“期货公司把这些优质的客户带给兄弟单位,不仅没有失去这些客户,而且让其他单位获得了服务机会,这就叫存量变增量。同时他的存量到你这儿也变成了增量。”中信期货副总经理景川说。

  对于“专卖店”的经营,朱斌指出,“比如专做有色金属的,我就把有色金属做好,从现货、期货、衍生品到资产管理一条龙服务全部做好,我就服务这一类产业的客户,在这个市场,形成比较强的竞争力。再比如具备仓单业务和国际贸易,又可以从事资产管理,可以做场外衍生品业务,还可以跟期货、现货结合在一起,我有非常强大的农产品研究团队,就把农产品期货做好。虽然综合店名气大一点,但我的小日子也过得很滋润。”


(责任编辑: 宋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