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棉纱走货困难 郑棉上行压力重重

2014年08月15日 08:39    来源: 期货日报    

  全球供应面宽松,库存消费比高达93.3%,继续处于高位

  8月直补政策细则仍旧未出台,但有传言称直补总额有限,这导致郑棉强势反弹。主力1501合约月初为14020元/吨,7个交易日后大幅上升至14930元/吨,上涨近千元。笔者认为,后市郑棉上涨压力重重。

  全球库存压力依旧沉重

  据美国农业部(USDA)最新发布的8月全球棉花供需预测报告,2014/2015年度全球棉花总产2561.3万吨,消费2451.5万吨,期末库存为2288万吨,库存消费比高达93.3%。全球供应面宽松,期末库存继续处于高位,压力依旧沉重。

  报告继续调高中国和美国期末库存。2014/2015年度中国的期末库存为1357.8万吨,调增2.2万吨。国内天量库存也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预计要经过两到三年的消化,国内棉花基本面才会有所好转。

  美国的期末库存为121.9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15.4%,究其原因则是产量的大幅提升。2014/2015年度美国棉花产量为381.1万吨,调增21.9万吨,较2013/2014年度大幅提升35.6%。由于2013/2014年度美棉价格居于高位,这促使美国农户扩大了棉花种植面积,产量也大幅增加,而需求并没有明显增长,增加的产量都体现在到了年末库存上。

  下游纺企情绪依旧悲观

  6—8月为纺织行业的传统淡季,下游布厂开工率较低,资金紧张,严格控制原料库存,对棉纱维持刚需采购。而进口棉纱相对于国产纱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目前价差在2000元/吨左右),尤其是在中低支纱市场,国内棉纱走货较困难。通过调研发现,多数纺织企业的情绪比较悲观,预计8月中旬至10月,停产停工或转移产能的纺企仍会增多,这将对新旧年度棉价接轨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外,人工成本的上升也是纺织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几年国内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人工成本不断上升。据某纺企负责人介绍,近两年该企业人工成本增长了35%。由于人工成本优势渐失,国内棉纱与东南亚等国家棉纱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直补细则依旧“难产”

  近年来国内棉市一直是政策市,今年也不例外。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直补政策一直处于“难产”状态,年初就已经宣布取消收储政策改为直补政策,而本应在棉花播种前公布的直补细则却一拖再拖。前期有关部门再度放出消息,宣布7月底公布直补政策细则,市场翘首以盼,然而结果却依旧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近期,传言直补总额有限,市场担忧棉价过度下跌后政府会托底,这给一直在低位徘徊的郑棉市场犹如打了一针强心剂,盘面价格立即强势反弹。众所周知,国家政策对郑棉的影响非常大,但目前直补政策细则迟迟未出,市场猜测纷纭,而究竟是否有保底政策,还是一个谜。对于“难产”的直补细则,我们唯有继续耐心等待。

  当前棉市的基本面已经没有悬念,然而政策面却是扑朔迷离,这也是近期多头可以炒作的题材。在全球棉花供给过剩、国内库存高企的大背景下,郑棉上升空间有限。对于郑棉主力1501合约来说,逢高抛空是比较稳妥的做法。目前多空分歧较大,操作上可顺势而为,前期高位空单可继续持有;若出现增仓下破关键支撑时,仍是布局空单的好机会。


(责任编辑: 宋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高库存压制 郑棉跌破宽幅震荡区间      2014年06月04日
  • · 疆棉回归市场 郑棉套保功能激活      2014年05月05日
  • · 收储政策或调整 郑棉中线看空      2013年08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