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隐身的“土豪月饼”还会现形吗?

2014年08月30日 15:20    来源: 羊城晚报    

  中秋佳节将至,月饼市场已满是节日的气氛。近日各媒体的报道称,今年商家实体店的月饼不约而同刮起“亲民风”,简装实用和中低价月饼唱主角,礼品盒也多为百十元左右。天价“土豪月饼”在商场难觅踪影,但它们开辟了新“战场”,在微信、电商等平台上依然“招摇过市”,包括礼品卡、豪华套装等,仍在流行。

  小小月饼,寓意着团圆美满,它既是节日的符号,也承载着中国人的传统。没有月饼的中秋节,是遗憾的残缺的。甚而在一些孩子的心目中,月饼就是中秋节,足见月饼于节日的不可替代。吃月饼,品尝的是生活的万般滋味,也是浓浓的亲情。

  但是,不知何时,月饼愈来愈“变味”了,它不再是“食品”,而更多地成为“礼品”,包装要高端、豪华、上档次,食料从鲍鱼、燕窝甚而黄金等等,价格则从几百到数千上万元。一块月饼,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寓意,而变成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奢侈化、土豪化、庸俗化了”。月饼江湖里,讲的不是温馨纯净的亲情,而是变质、变馊、变味了的人际关系。于是,中秋节变成了“送礼节”,单位送、公款送、下级给上级送,有求于权力部门的更要大送特送,明送月饼,暗送红包、购物卡、金条……月饼异化成了贿赂、腐败的载体。

  小小月饼映衬着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们感喟于月饼“越来越难吃”,“不是味儿”,其实何止于“吃”的本义,更在于月饼渐渐失去传统的内涵,蜕变成人情交往、关系博弈的道具。它所反射出的社会陋习,令民众反感痛恶。而今,商家实体店刮起月饼“亲民风”,让月饼回归本义,民众在享受口福的同时,也由此体悟到社会风气的悄然转变。

  诚然,月饼市场之变,得益于中央八项规定和严禁公款送月饼的三令五申,表明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不过,这只是高压反腐的“阶段性成果”,“土豪月饼”基本撤出实体商店,而隐身变形“转战”到电商互联网平台,就颇值得玩味。

  有人说,这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但其背后则是“市场需求”的反馈。摸透“政治风云”脾性的人,深知“避风头”之妙,至少也得做“表面文章”,或者采取更为隐蔽化的方式,一些电商打着“便利安全”旗号,实在是深谙某些送礼者的心理。显然,不论是商家的策略或是买家之需,只要这种土壤存在,月饼是否会回到过去那种“不是味儿”的境地,还很难说。

  所以,月饼虽小乾坤大,美好的东西一旦受到污损,要疗疾去污也非一夕之功。这不仅有赖于反腐败的继续给力,还需整个社会“正风俗”,返璞归真,让优秀的传统净化人们的灵魂。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