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挂牌即将满一周年,其运营效果如何,企业最有发言权。多位企业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自贸区的改革创新,企业在外贸平稳增长、业务多元拓展和降低融资成本方面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作为自贸区的四大制度创新之一,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外贸的平稳增长起到了不小作用。吉城耀浦实业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晓明告诉记者,自贸区在通关和退税方面的速度很快,这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是很大的利好。
在货物进出口上,今年前8月上海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2343万标箱,同比增长5.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约1个百分点。
“不仅吞吐量在平稳增长,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中国港口协会会长、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陈戌源介绍,受益于自贸区海关的监管创新,前8月上海港的国际中转箱量同比增长12%。国际中转业务占上海港总吞吐量的比例,有望从原来的5%增长到今年的8%,这意味中国港口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自贸区在工商登记改革中,采用了“先照后证”的制度,降低了创业创新门槛,为投资者注册新企业、开拓新业务带来很多便利。海通期货总经理徐凌告诉记者,海通期货在自贸区内成立了专业子公司海通资源,为实体企业提供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服务,以摆脱对单一经纪业务的依赖。上港集团也在自贸区内注册了融资租赁公司、冷链物流项目等,通过多元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短期内令企业受益最大的,还有自贸区的金融开放政策。通过引入境外资金,企业的融资渠道得以拓宽,融资成本也得到了控制。陈戌源告诉记者,通过自贸区的跨境人民币借款业务,上港集团在境外融资超过100亿元。“经测算,境外融资的综合成本约4.91%,比国内的基准利率低100多个基点。仅利息开支一项,每年可以节省约1.8亿元。”
华域汽车财务总监吴珩说,希望在自贸区内设立的子公司能够成为日后海外投融资的平台,利用自贸区投资与金融的便利进行海外拓展。
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创新,还和正在建设的长江经济带形成了有力呼应。陈戌源认为,长江的入海处就在自贸区,这意味着自贸区可以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引擎和窗口。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上海港继续推进长江战略,今年相继入股江苏的太仓港、安徽的芜湖港等。通过自贸区的启运港退税和通关一体化等改革,和沿线的内陆港口形成联动发展。
从各方的反馈看,自贸区改革取得了扎实进展。不少企业家表示,希望自贸区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给企业减负、为创新加油。同时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的力度,如拓展自由贸易账户的外币业务,引导国内利率下行,给实体经济创造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