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门槛降低 是金融改革的需要

2014年12月21日 08:56    来源: 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财经北京12月21日消息(记者丁华艳)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最新发布,降低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人民币业务准入等方面的门槛。有以下几个要点值得关注。

  降低两条门槛

  首先是,2006年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分行,总行无偿拨给的营运资金,应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修改后的条例,取消了1亿元营运资金的要求。

  另外,之前的《条例》要求,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应在境内开业3年以上”、“2年连续盈利”。修改后,删除了盈利要求,还把开业时间从3年缩短为1年以上。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监管统一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这其实是给予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

  曾刚:“一般来讲,银行愿意怎么分配资金,是银行自己的经营管理决策,而不应该由监管部门来做出要求。另一方面,其他国内的银行在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时候,并没有相应的盈利要求,或者时间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政策的调整,是对外开放中的一个步骤,给外资银行国民待遇,降低对他们业务监管的严格程度,对他们的业务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事实上,9月份,银监会刚刚修订了《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不仅取消外资银行“一城一行”限制,还取消了开办电子银行等十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密集给外资银行松绑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认为,这是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谢太峰:“过去,国内的银行业使用政府信用做隐性担保,但中国的政府信用是不可能对外资银行提供担保的。我们现在由于要去行政化,《存款保险制度》征求意见稿也已经推出来了,实行以后要推利率市场化,要推出银行破产条例,就使得国内银行的政府隐性担保将来也不复存在。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的竞争更加平等了,所以对外资银行的限制也就可以放松了。”

  中国服务业开放的一部分

  作为银行业内人士,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外资银行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是中国服务业开放的一部分。

  鲁政委:“过去十年,我们充分利用了中国加入WTO ,所带来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机会,使得中国在制造业上成为世界工厂,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十年。正因为制造业的开放,显得我们在服务业的开放相对滞后。下一轮的全球化,无论是美国在亚太推的TPP,还是美国同欧洲之间的区域合作,都提出了对服务业领域的自由贸易的要求。”

  给中资银行提供学习机会

  接下来说说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自2007年在华外资银行获准转制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走过七个年头。外资银行在给在华跨国企业做好服务的同时,也给中资银行起到了示范效应,比如风险管理和市场营销。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兴起,也是因为外资银行进入,甚至中资银行最早的信用卡业务骨干,也是从外资银行挖来的。

  降低外资银行市场准入门槛,无疑会加速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而对中国银行业发展来说,也有积极的影响。鲁政委说:“我们现在鼓励发展中小型,甚至小微金融机构,外资银行进来了,对于我们学习他们在服务于客户上独到的经验,是有帮助的,至少提供了一个看的机会。”

  外资银行业绩近两年出现负增长

  不过,比起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快速扩张,近两年外资银行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业绩增速和市场份额都呈现下滑势头。数据显示,除了德意志银行、法兴银行、南洋商业银行等少数几家外资行外,大部分在华外资银行,2013年的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

  资本补充困难制约外资银行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资本补充困难是外资银行发展的最大瓶颈。

  曾刚:“中国的银行可以找一个股东募集资本,或者可以上市融资,募集资本发展。外资银行要注资,不仅要股东能拿出钱来,而且要通过外资到中国投资的审查,不仅仅是银监部门的事情,还涉及外汇管理、商务部、发改委等等部门的管理。缺乏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的情况下,业务发展规模当然比不上国内的银行。这不是银行监管带来的问题,是因为我们资本项目的管制带来的。”

  外资银行做大面临本土化难题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认为,外资银行业绩下降,与本土化不够有关。

  谢太峰:“外资银行来中国后,很多没有实现本土化,主要还是为本国的跨国公司或者侨民服务,管理人员很多都是从本国派驻,甚至连中国话都不会说,再加上分支机构也少,所以他们对中国的经营环境不太熟悉”。

  谢太峰认为,外资银行不解决本土化问题,将来也很难抢占已被中资银行瓜分的市场。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