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大势
拉动经济 股市走强将成意外变量
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但经济下滑的背后却出现了股市的大幅上涨。有机构预计,2015年中国GDP增长在7%左右。牛市有望反哺经济,推动消费和投资的提升。
2015年GDP增长7%左右
投资增速持续下降,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主要原因。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1%,创下2002年以来新低。其中,房地产业告别过去高增长时期,仅投资增速下滑一项,就直接拉低GDP增速超0.3个百分点;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下降,又造成制造业市场收缩,投资回落较快。
同时,国际市场复苏乏力,使产能过剩的制造业雪上加霜。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额同比仅增长3.3%;工业增加值增速一度探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低。
12月15日,由官方智库中国社科院发布的 《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受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国际经济复苏不稳定的双重压力影响,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趋于优化、物价涨幅趋于适度、新增就业趋于稳定、经济新增速趋向潜在水平的新常态。预计2015年中国GDP增长在7%左右。
瑞银证券预计全部上市公司利润在2015年增长7%,其中非金融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5%(和2014年持平),金融企业净利润增长8%(比2014年下降3个百分点,因为预计银行净息差将缩小)。
中国经济正发生深刻变化
经济预期持续下滑,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一蹶不振?答案是:No。
“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本身并不重要,关键需看经济运行的质量。”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曾指出,从新常态的视角来看,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孕育着新的突破,“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需求结构积极变化,2014年以来投资增速继续高位放缓,出口增速开始换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2014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5%,比资本形成总额增速的贡献要高7个百分点左右;资源环境成本消耗有所减少,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降4.6%。
在宋清辉看来,面对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运行已不易。预计在2015年底,我国经济增速将比目前低1个百分点左右,这就需要合理制定经济预期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三重动力拉动经济增长
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滕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三重经济复苏的动力有望在2015年中期推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并迎来长期可持续复苏。第一重动力是股市繁荣将提振居民消费、刺激企业自主投资,迅速拉动内需,并成为2015年中国经济意外复苏的短期原因;第二重经济复苏动力则是,降息、降准若能持续并实实在在带来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则将成为投资增速回稳、经济复苏的中期原因;第三个动力,则是“从供给侧推动的放松管制、要素市场改革、垄断行业体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将成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长期驱动力。”
“多数机构都没有将股市上涨这一变量包含在经济预测之中。”他向记者指出,由于风险与收益关系逆转,数十万亿元资金从房地产、影子银行逐渐撤出,并流向股市,中国股市有望迎来一个长达几年的牛市,这必将形成极大的财富效用,迅速激活实体经济。
据万博新经济研究院测算,假定中国股市从2000点涨到4000点,则企业持有的股权价值增加10万亿元,这些企业到银行抵押贷款的能力、自主投资能力会增加五六万亿元;假定股市从2000点涨到4000点,居民持有的市值也将增加10万亿元左右,即便按照20%的消费率,也可以增加2万亿元内需。
金融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添“新内涵”多产业受益降息
自2014年11月22日央行宣布降息以来,A股经历了一段罕见的“疯牛”行情,沪指任性、强势地在一个月内站上3100点,涨幅约为24.74%。这不禁令人要问,2015年,这股来自央行的风还会吹多久?
诚如业内人士分析,宏观政策与资本市场之间相互影响已越发显著,货币、财政政策历来是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中两个极为重要的变量,这对中国经济乃至上市公司业绩构成重大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要有力度
在2014年12月11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中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会议还指出,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经济学家宋清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即是新内涵。
民生、节能环保等成重点
在财政政策层面,根据中国社科院财经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 (2014~2015)》预计,2015年,除非发生特别重大的非预测性变化,全国财政赤字宜掌握在16500亿元上下,比2014年增加3000亿元。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由此看出,2015年的财政政策可以更“积极”一些。
但业内对财政政策发力亦存在些许担忧。中航证券指出,民资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2015年民间资本对政府财政支出的补充作用可能不大,财政发力存在较大难度。
在投入方向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与跟踪课题组相关研究建议,2015年,积极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更有作为。一是加大对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和改善民生的支持;二是通过改革加快盘活国有资产存量,置换资源用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三是实现地方政府债务与融资体制平稳转换,避免出现政策空窗期,以保障地方公共服务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定。
货币政策放松空间加大
在货币政策层面,宋清辉认为,货币政策层面需要平衡好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控制风险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松紧适度”。
但业内人士对降息于实体经济的短期贡献上存在担忧。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央行释放的流动性无法渗透到实体,金融体系流动性淤积,融资抵押和伞形信托的催化为股票市场提供源头活水。
“我们认为,这场来自央行的风还远远没有结束。”管清友的宏观团队表示,降息之后还有降息,如果贷款利率不降,也就很难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和形成经济增量拉动。降息之后降准只会是时间问题。
近期,中金公司发布2015年宏观专题报告时指出,2015年货币政策放松空间加大,预计2015年央行将全面降准4次并降息两次。
《《《
改革红利
深化改革惠及A股主题投资轮番上演
每经记者 王一鸣
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滕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单纯依靠股市的财富效应或降息、降准的驱动,只能期望一波中期的复苏,改革方是经济复苏的长期驱动力。经济学家宋清辉亦向记者指出,接下来的改革力度与2014年相比将加码。
那么哪些行业、领域将蕴含投资机会?“改革将由政府自身的改革逐步转变为市场体制完善的轨道上来。”宋清辉认为,还会密集推出涉及外贸、金融、财税和民生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在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列入2015年六大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据兴业证券测算,亚太区域未来10年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8万亿美元,潜在空间巨大。作为向西开放的既定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来源是市场关心的问题。
那么,哪些行业将受益此战略?齐鲁证券认为,受益的基建行业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铁路设备以及钢铁。
环保同样是主题投资热点。在管清友看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给环保、新能源行业发展打开空间,2015年环保产业将获得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需求支持。
招商证券发布研报预测,“水十条”将很快落地,主要的方向是工业水处理,供水安全性和污水排放标准提高,水务运营板块短期存在主题性机会。污水处理后排水提标在即,污水处理设备将出现投资机会。
在其他投资领域,管清友认为,未来的发展中心已经转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产业组织形式的小型化,而且随着投资门槛放宽,未来小微企业将如雨后春笋;此外,人口老龄化和中产人群崛起的趋势下,相关的养老和健康产业等将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