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概股在回归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上证所希望通过战略新兴板的推出,以及其他创新制度安排,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便利。
5月19日,在上海举行的“上证2015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上,上证所副总经理刘世安从建设战略新兴板的意义、紧迫性等方面做了主题演讲。刘世安指出,上证所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推出战略新兴板,对于承接中概股回归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概股在回归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上证所希望通过战略新兴板的推出,以及其他创新制度安排,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便利。作为全新的独立板块,战略新兴板将根据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作用。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昨日(5月20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上证所高层首次就战略新兴板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预计战略新兴板有望在IPO注册制实施之后推出。
多只中概股正研究回归A股
哪些产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刘世安阐述,在(战略新兴板)设立初期,将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重点支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企业以及科技创新型企业。同时,国家其他相关产业规划确定的新兴产业,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公司治理创新等其他创新型企业,也都属于战略新兴板所服务的范围。
“一批优质中概股以及原计划在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正在研究如何更快地在A股上市。”刘世安在论坛上表示,而目前境内资本市场还缺乏承接中概股的整体制度安排。从这个角度来说,战略新兴板的建设可谓迫在眉睫。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约有200家,其中不乏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知名互联网企业。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在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数目占中概股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占中概股的比重则超过四分之三。
而与此同时,《沪市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整体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市值规模看,金融、采掘、传统工业的市值合计占沪市总市值的比重超过74%。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公司,由于普遍轻资产,在沪市占比较小。
上市条件将更具包容性
宋清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对资本市场而言,如何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大资本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公司的扶持、服务力度,降低沪市市场门槛,松绑各类体制、机制束缚,支持新兴产业上市融资持续发展,是加快培育新兴企业、落实国家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
对于战略新兴板来说,亦将采用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刘世安5月19日表示,一大批尚未盈利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因不符合境内资本市场现行的发行上市条件,难以获得融资支持。建设战略新兴板,可为这类企业提供国内资本市场平台,支持其更好地发展业务。
刘世安指出,战略新兴板会淡化盈利要求,在传统的“净利润+收入”的标准之外,引入以市值为核心的财务指标组合,形成多元化上市标准体系,允许暂时达不到要求的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此外,战略新兴板也为股权架构或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特殊性的公司预留了上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