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选传统封基?传统封闭式基金全解析

2015年08月28日 07:57    来源: 新浪财经    

  华宝证券研究所 华宝财富魔方▎分析师/李真 研究助理/宋祖强

  在市场迅速经历了两轮下跌后,A股市场的泡沫得到极大的释放,从2015-6-12日高点以来,截止2015-8-27,上证指数下跌接近40%,深证成指下跌42%,创业板指下跌接近50%,对应的估值分别降到当前的12.8,26.2,56.1倍市盈率(TTM),在经历了急速的下跌后,折价的传统封闭式基金值得重回我们视野。

  众所周知,由于封闭式基金无法赎回,因此其面临封闭式折价,如果有一只封闭式基金持有的股票组合本身市盈率就较低,有可观的折价,仓位一直较低,并且到期时间较短,则可以考虑配置持有到期。

  下表列出了当前的传统封闭式基金,创新封闭式基金暂未纳入,数据根据披露的中报计算:

  我们分析如下:

  (1) 基金久嘉 和 基金通乾 持有的股票组合市盈率更低(前十大重仓股的整体法计算的市盈率),分别为22.71和20.3倍,未来下跌空间较小,而 基金丰和 则市盈率最大,为165.93倍,因此未来下跌空间较大。

  (2)基金久嘉和 基金科瑞 的持股较为分散,而基金通乾和 基金鸿阳 则持股较为集中,后者前十大持仓股占基金净资产比超过45%。

  (3)基金的到期时间都在1-2年之间,也就是说购买这些封闭式基金需要考虑接下来1-2年A股市场的涨跌幅,根据折价和到期时间计算年化折价(折价率/到期时间)13-18%之间,但是该指标不能作为封闭式基金选择的唯一考虑,特别是短期内到期,年化折价高,但是总折价较小的封闭式基金,会面临股市短期内下跌的不利影响。因此总的折价率和年化折价率需要权衡。

  (4)折价率基本都在13%-28%之间,大部分都在20%左右,因此该部分折价可以在基金到期时候有20%的安全垫

  (5)封闭式基金仓位基本都在75%上下,因此20%的折价率实际可以抵御大盘下跌20%/0.75=33%

  (6)由于6月12日以来大盘下跌在40%-50%,未来再下跌35%意味着总下跌幅度为(1-0.45)*(1-0.35)-1= -64%,对应的大盘指数从6月12日下跌64%,对应上证综指点数为1851点(5178.19*(1-64%)),为近六七年新低,也即封闭式基金到期时候若大盘跌到1851点,平均而言当前价位介入这些封闭式基金持有到期保本。

  (7)第6点是假定基金持股组合的收益率与大盘同步,若与大盘不同步,实际情况有差异,特别是基金丰和165.93倍市盈率下,未来下跌空间可能远远超过大盘跌幅。

  (8)若封闭式基金发生分红,用分红再投入封闭式基金比不分红持有到期有更好的投资业绩,这是由于分红净值可以再度折价买入,持有到期折价消失。封闭式基金分红水平与基金实际实现的收益(卖出兑现收益)有关。

  (9)数据根据基金中报计算,三季度即将结束,需要跟踪三季度报告更新数据,投资者可以随时关注最新数据并关注最新的折价水平,若市场继续下跌,净值风险进一步释放,且折价继续扩大,可以考虑买入。


(责任编辑: 康博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众禄:封基折价优势短期不明显      2014年09月28日
  • · 老封基潜在收益率高企      2014年09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