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卖空受限条件下 期指套利机会分析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 股市 > 股指期货 > 投资策略 > 正文
中经搜索

现货卖空受限条件下 期指套利机会分析

2008年05月07日 08:12   来源:期货日报   范辛亭 俞科进
·机构预测明日大盘走势
·独家:每日A股数据精粹
·析中国龙投资组合样本
·股市实时行情数据一览
·每日股市交易提示一览
·证券报纸每日机构荐股
·火车实名购票断了黄牛财路
·广发基金:五大行业浮现机会
·虫草价疯狂 何以超黄金
·九国评级遭降 欧债危机升级
·泰康人寿保费首现负增长
·农超对接"平价蔬果"上市
·中信证券去年净利125亿
·基金实时行情资讯一览
·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排行
·财经各类知识技巧汇总
·证券机构分析文章一览
·证券分析师看市有话说
·理财师解读理财那些事
    一、恒生指数期货简介

    恒生指数是香港股价变化的主要指标,自1969年11月24日推出以来,其成分股随市场发展而定期调整,以反映各行业之相对重要性及中国香港与内地渐趋紧密的经济联系。恒生指数期货于1986年5月6日推出交易,其合约主要内容如下: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恒生指数期货及期权的交易时段,自1998年11月20日开始由上午10时至下午12时30分及下午2时30分至4时,延长至上午9时45分至下午12时30分及下午2时30分至4时15分。

    与未来内地首先要推出的沪深300指数期货比较而言,两者在合约分布上有相同之处。恒生指数期货成分股更少,这一点降低了实际交易过程中跟踪指数的难度;另外,恒生指数期货最后结算价计算方式,较沪深300指数期货以最后交易日标的指数最后2小时的算术平均价计算更难以被操纵。

    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香港股指期货的产生及迅猛发展阶段、体制改革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恒指市场体制和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交易量不断上升,为内地股指期货建立和日后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可行性经验。

    二、香港股票现货市场卖空交易规则及成本

    1.股票现货卖空交易规则演变历程

    香港联交所于1994年1月推出受监管的卖空试验计划。按照该计划,可卖空的证券为33只成分股中的17只,而卖空交易时不能以低于当时最佳卖盘价进行。该项计划于1996年3月获修订,增加了可用来卖空交易的指定证券数目,并取消卖空价规则。其后因市场情况改变,卖空价规则于1998年9月7日再度实施。目前实施的卖空交易遵循《交易所规则》中的卖空规则。

    2.股票现货交易成本(1993年)

    在股指期货套利过程中,买卖股票现货的交易费用构成了套利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股票现货交易费用主要包括:印花税、佣金、冲击成本。

    根据香港税务局公布的数据,股票交易印花税经历了多次调整,其中在1993年4月1日至1998年3月31日期间,证券买卖征收交易金额的0.15%。

    根据香港联交所数据,2003年4月1日之前香港交易所设有经纪佣金的最低数额,每次成交证券公司所收取的佣金应不少于成交金额0.25%,实际上对于机构投资者应该能够以更低的佣金交易,一些学术研究中就取为0.17%,本报告简化处理仍取官方设定底线值。

    由于恒生指数成分股基本上都是交易最为活跃的个股,因此其冲击成本可以用最低买卖价差的平均数来近似计算,根据学者JosephK.W.Fung、PaulDraper的研究,1993年8月至1994年7月之间的买卖价差为0.33414%。由于香港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在这样的价差之间可以交易的股票数量基本不受限制,因此本文取该数值的一半作为实际买卖交易的双向冲击成本。另外顺便说明一下,根据香港市场人士及官方估计,期货合约买卖价差平均为5个指数点。

    三、恒生指数期货基差统计分析

    根据1994年1月之前香港市场上存续交易的恒生指数期货合约(迄自1993年4月)实际交易数据来看,大多仅有当月与下月合约交易较为活跃,且下月合约一般在当月合约快要接近到期日附近才会进入交易活跃期。

    表2恒指期货部分合约基差统计分析

    从恒指期货合约的基差统计来看,恒指期货价格相对标的指数升、贴水都有较大幅度情景出现。其中部分合约在整个存续交易期间均呈现贴水状态,是现货卖空制度缺失,从而没有合理机制将期货市场价格拉回到理论价格附近所造成。

    从基差统计数据来看,恒指期货价格偏离标的指数价格无论升贴水都有较大程度。从绝对数值上来看,升水最大数值达434.91指数点,贴水最大数值达-289.20。而从相对数值来看,基差相对指数的比例在升、贴水两个方向都能达到4%以上,结合1%左右的交易成本,能够很直观地判定存在套利机会。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投资 最重要的是什么?    2008年05月10日
  • ·找到最适合你性格的投资方法    2008年05月09日
  • 健康地带
    要闻导读
  •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企业资不抵债认定标准
  • ·国务院出台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
  • ·北京上海等地黄金周楼市惨淡 购房者仍选择观望
  • ·十一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6962亿
  • ·前三季A股半数散户亏超30% IPO融资致股灾来临
  • ·惠誉国际下调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
  • ·[财经名博秀] 马云收雅虎最大障碍是政治因素
  • ·辞职员工曝GUCCI门店虐待员工致多名孕妇流产(图)
  • ·不知不觉成“卡奴” 信用卡有多少收费不为人知
  • ·月入2万的保险营销员的一天 客户是“泡”出来的
  • ·合作专栏】纺织服装板块上市公司周周看
  • ·CE大本赢(软件说明&下载)  银行T+0理财品受青睐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