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华社7月29日电 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此次审计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债务,地方债很可能是重点。
风险扩大,摸底势在必行
近两年,在投资资金需求的拉动下,特别是影子银行体系的便利下,许多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迅速。而全国债务数字更是惊人。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曾在今年 “两会”上表示,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至18万亿元。IMF首次公布其对中国政府债水平数据评估称,2012年广义政府债务已超过GDP的45%。
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经济形势不乐观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都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地方债务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直到现在为止,地方债务规模究竟多大,还是一笔糊涂账。”一位券商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审计署下决心对地方债进行审计,估计是中央需要弄清地方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因为我们看到的地方债务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地方政府借钱通过投资公司,可能是个天文数字。”
地方土地收入制约债务偿还
一些城市债务率和偿债率本已偏高,但迫于发展投资的需要,只好举借新债偿还旧债。与不断攀高的政府性负债相比,作为偿债主要来源的土地出让收入增幅却在下降。
在楼市调控政策持续严厉之下,地方债的偿还能力有限,而负债却在不断扩张,引发许多人的担忧。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债务隐忧已逐渐显现。
多位业内专家判断,此次审计行动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影响正面,因为只有“隐藏的”看不见的风险才是真正的风险所在。一旦风险得到清查,不仅能够减少各种估算的干扰,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进行隔离、消化,并且有助于未来在对风险的控制与处理上达成一致意见。
“审计风暴”旨在化解风险
在此次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之前,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审计署就对全国36个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审计。仅仅时隔5个月,再次掀起的“审计风暴”,被一些市场人士解读为,有关部门在摸底。然而,更多的业内人士将其看作一项例行工作。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此次地方债大审计是推进改革、稳增长、调结构的工作部署,目的在于盘活存量、吸收增量,防范和化解风险。
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员办事处主任科员杨跃东建议,进一步改革税制,建立事权与财权匹配的制度,消除产生地方政府债务的体制根源。同时,修改预算法和担保法,允许地方政府直接举债或提供担保,并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债务审批程序和管理权限,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结构和使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