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亟待完善

2014年06月23日 14: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央行对招商、民生、兴业三家股份制银行也实行定向降准的消息让许多人感到出乎意料。

  有观点认为,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获得了降准,意味着央行在名义上虽然仍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上定向降准的效果已无异于全面降准。

  如果通盘看待前后两次定向降准所覆盖的金融机构,无非可以分为两类:主要贷款对象已经是“三农”和小微的;或是贷款业务呈现向“三农”和小微明显倾斜趋势的。而这些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符合条件并非偶然,而是出于自身发展所定位。那么,央行对这样的金融机构降准,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已经被释放的资金将流向“三农”和小微,另一方面也在告诉那些不满足条件的金融机构未来要向哪个方向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流动性。由此来看,尽管实际上获得降准的商业银行超出此前市场预期,但仍是针对特定实体的定向调节,并非广泛的放松流动性。

  而事实上,当前的银行间流动性其实并不紧张,但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不足,宽松的流动性不能有效缓解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此时全面降准只会加剧银行间流动性宽松,甚至有可能再度造成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局面,对实体经济而言未必是明智之举。

  我国的现状显示,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使得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能对出台的货币政策正确反应,或根本没有反应,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因此,与其过多地讨论定向降准还是全面降准,不如想一想如何才能有效地把货币政策转化成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我们认为,随着符合定向降准条件的金融机构的增多,央行从货币政策的层面为“三农”和小微领域获得更多的流动性支持打开了闸门。然而两次定向降准的意义更多还是在政策层面向金融机构释放引导信号。

  尽管货币政策可以定向传导给金融机构,却无法保证接下去是否还能定向传递给最终的资金需求方。左右信贷投放的因素有很多,对于“三农”和小微的融资难题,绝不仅仅是向特定金融机构注入一点流动性就可以解决的。未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应逐步由政府传导过渡到市场传导,从结构调整过渡到向价格型间接调控的转变。同时,还需要全面放开利率市场,建立金融机构存款保险机制。

  当然,要真正打通从金融机构到“三农”和小微的“最后一公里”,除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健全,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同出手同样是能否成功完成这场流动性接力的核心环节。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