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大集合转型公募掣肘多 券商资管期待监管松绑

2014年07月07日 10:40    来源: 中国基金报     张佳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类型一览(图片来源:中国基金报)

  “去年6月大集合产品被叫停,目前我们还有三四十亿的存续规模,公募业务没有进展,这些大集合产品将来怎么办?”华南一家大型券商资管业务负责人对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

  所谓大集合,是投资者超过200人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新基金法将大集合定性为公募基金。2013年3月,证监会[微博]下发《关于加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规定自2013年6月1日之后不允许新设大集合;符合条件的券商可依法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然而,本报记者从多家券商了解到,大集合叫停之后,券商公募业务的推进并不如预期中顺利,而存续的大集合产品则进退两难。不同券商在转型道路上遇到了 “成长的烦恼”。

  大集合转公募尚无先例

  按照《通知》指引,2013年6月1日以前设立的大集合可以在存续期内继续运作。证券公司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取得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在征得客户同意后,将存续的大集合转为公募基金。

  据Wind统计,2013年5月券商发行的理财产品达到416只,创下2013年以来券商发行理财产品数量的历史记录。业内人士分析称,2013年6月前,券商发行大集合做了最后的冲刺。

  对于大集合如何转化为公募,招商证券[微博]理财营销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尚未有相应计划,“资管子公司成立之后,还要申请公募牌照,牌照拿到之后才会考虑转换的问题。目前,业内还没有先例,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着手。”

  该负责人还称,招商证券资管子公司已经通过董事会同意,并报证监会审批,目前在做老产品的管理人变更,涉及到3个产品的合同转换,变更之后才能拿到经营证券业务许可,预计子公司成立时间是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

  而在上述华南某大型券商资管业务负责人看来,存续大集合转为公募基金的投入过大,“这意味着要自建公募基金公司,目前证券公司有资管团队,又要另外拉起一套人马做公募,而我们本身又控股一家基金公司,等于是三套系统、三套人马。这些大集合的规模并不大,对于整个证券公司来说,投入是不划算的。”据该人士称,其所在公司目前处于存续期的大集合有七八个,规模四十亿元左右,而这个规模在业内已经算多了。

  与此同时,券商申请公募资格的步伐也非常缓慢。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7月4日,仅3家券商获得公募牌照,分别为东证资管、华融证券和山西证券。而为申请公募牌照已经成立资管子公司的券商有6家,包括国泰君安、光大证券、海通证券、浙商证券、齐鲁证券和广发证券,正在申请设立资管子公司的券商,则有招商证券、华泰证券、长江证券和华西证券。

  券商寻求政策松绑

  公募业务的推进尚需时日,对于暂时只能做小集合的券商来说,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小集合的客户数量在200人以内,单个客户参与金额不低于100万元,总规模一般在10亿元以下。不少接受采访的券商人士表示,目前监管层在业务细则上的要求过细,呼吁放松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环节的管理。

  一家深圳券商资管业务部的总经理对记者表示,按照券商资管的一法两则(《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小集合的投资范围有较多限制,券商资管倾向于借道集合信托或基金子公司发产品。“我们需要通过集合信托或基金公司发产品,通道费约为10个基点,监管区别对待让券商资管很难受,难道信托公司比券商更适合做融资?”

  “其实认购门槛是10万元还是1000元,管理当中的风控并没有本质不同。对于叫停大集合的做法,我至今不能理解。”上述华南大型券商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是政出多门的结果,“和券商相比,信托、基金子公司的灵活性非常大,创新业务步子迈得大,但对于券商资管来说,收得太紧了。管理层应该把框架定好,券商如果踩线就重罚。”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