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央行再降息 助涨铜市还是利好有限

2015年03月02日 13:41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月的最后一天,如市场预期已久的央行降息终于来到。3个月之前的降息对铜市的提振仅限当晚,利好作用非常有限,此次利好能否提振期铜继续上涨,还是和上次降息一样短暂而有限?看SMM特约分析师如何解读。

  央行时隔三月再降息

  距离上次降息3个月之后,央行再次宣布降息: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

  央行称,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就是要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巩固社会融资成本下行的成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分析人士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通缩风险加剧的宏观背景下,“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将更偏松,货币政策将进入降息降准的通道。而为了更好地拉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之外,财政政策也应更为积极。

  SMM特约解读

  中信期货副总经理、首席分析师/景川:

  降息无疑会提振铜市,但从历史上看降息从来都是令市场短期提振,而不会改变其运行趋势。逻辑上看,降息意味着经济的疲弱、需求的不足。因此通常降息周期伴随着熊市周期。

  光大金属研究总监徐迈里:

  降息对于铜市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传导:首先,市场情绪层面。降息无疑会提振市场情绪,利多资本市场。但是此次降息前,市场已有预期,因此超预期导致的情绪释放出现的可能性较小;其次,流动性层面。商品和股市不一样,基本面是决定中期商品价格的核心,流动性会助涨助跌于商品价格。就铜而言,我们认为流动性宽松对其影响会相对偏淡。一方面,由于铜市基本面平淡,难以出现大的上涨行情,因此流动性对于铜价的助涨作用会相对有限;另一方面,流动性宽松对铜产业链实体企业的帮助也不会体现的特别明显,因为银行对于有色企业贷款仍然偏紧。最后,资本市场层面。降息将整体利多于资本市场,不论是股市还是商品。该因素将短期利多于铜市。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降息对于铜市影响相对有限,短期可能会提振铜价,但中长期仍需要更多政策的累积效应所形成的共振,促使铜市基本面出现改善,才能够推升铜价波段性上涨。

  五矿经易期货/赵宇博:

  这次降息属于普遍预期内的降息,而且其目标是应对经济下滑以及通缩趋势,所以短期提振效果并不大,不过这也同时印证了国内进入降息通道的判断。所以,短期来看影响应该不大,但对中线来看带来利好,弱经济被强政策对冲。结合铜的基本面来看,维持元宵节前偏强走势的判断,中线大趋势向下的观点亦未改变。

  中州期货金属负责人/于青:

  春节假期结束,节日的喜庆难掩国内实体经济低迷现状,通缩仍是当期经济主要风险,周末央行宣布降息,符合市场预期,目前铜基本面未有明显改善,交易所库存高企,难以对铜价形成有力支撑,但投资者悲观情绪有所改善,或在降息消息刺激下对铜价形成短暂提振,但在下游消费尚未回暖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大涨。

  上海中期期货/方俊锋:

  周末,中国央行再度降息,这一事件在市场上的预期之内,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放缓,中国已经进入降息周期,料后期将有数次降息过程。降息这一行动本身证明了中国经济疲软的现实,料难引发工业品价格的大涨。但当前的工业品价格普遍处于反弹过程中,降息这一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当前的反弹态势。

  金瑞期货/宋小浪:

  上周末央行突然降息,一年期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均下调0.25个百分点。央行解释降息原因为“物价涨幅处于历史低位”,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一季度经济增长乏力、亟需流动性刺激。央行急迫的降息降低了笔者对3月消费恢复的信心,加之铜价涨势动力不足,后市铜价并不是十分乐观。

  李鹏云:

  对于股市来讲有色股的长期向好,但是对于实体经济来看提振的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刚公布的pmi数据依然在50的荣枯线之下,说明制造业的情况不乐观,而降息消息的落地必然导致空头回补仓位,因此对于期铜我个人认为长期向好但是短期依然属于利多出尽后的回档。

  国信期货金属负责人/顾冯达:

  国内外宏观迎来 “小阳春”,中国降息及环保风潮对有色金属构成利好,加上传统消费旺季临近的预期支撑,利好共振料刺激铜市延续反弹,铜市更上方目标在6000美元/44000一线,操作上建议短多持有。

  万达期货/陈婧:

  现在的铜因为下游消费还没回暖,缺乏大幅反弹的基础。而且降息对铜短期没有直接利好,更多的是对资源股的推动。不过这次铜价本身在反弹趋势里,上方压力在减少,所以反弹的幅度要比上次降息大。


(责任编辑: 宋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