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内货币基金面对流动性难题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市场中共有24只场内货币基金,规模大、流动性好的产品更易受到投资者青睐。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场内货币基金需要将总规模维持在50亿元以上,才有望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如今场内货币基金“强者恒强”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加上A股市场逐步转暖,新发产品想要“分食”这块“蛋糕”并非易事。
好发不好做
一般而言,场内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水平并没有明显差异,因此规模和成交额是投资者选择场内货币基金的主要标准。
数据显示,在24只场内货币金中,共有10只产品在今年先后成立,另有6只产品成立于去年下半年,成立满2年的产品仅6只。
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一般而言,场内货币基金至少需要将总规模维持在50亿元以上,才有望形成良性循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新产品在成立之初,都需要与营业部或大机构合作。
然而这种做法的资金成本之高令人咋舌。
经一些基金公司测算,为了“推规模”而付出的资金成本可能会达到年化8%左右。
另有一些受访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具体的资金成本取决于基金公司希望达到的产品规模。
“一般而言,基金分仓的费用约为每1亿元收取万分之八,场内货币基金由于还有成交量的要求,因此为了将规模稳定在1亿元水平,一般至少需要付出五倍的交易量。换言之,为了一个亿的规模至少需要付出40万元。”
照此推算,如果要将产品规模稳定在50亿元以上,总的资金成本就可能达到2000万元。
目前市面上一般场内货币基金的管理费为0.25%至0.33%,托管费为0.06%至0.10%,合计费用为0.36%至0.43%,部分产品的费率可能更低。据此推算,一只规模为50亿元的场内货币基金一年的费率收入合计约1800万元至2150万元左右。
多家刚刚布局场内货币基金的基金公司向记者表示,“入不敷出”可以说是“养大”一只场内货基的必经过程。
“而且这样的投入并非一劳永逸,为了维持产品规模,这样的资金投入很有可能类似无底洞一般,一旦停止投入,产品规模很有可能就会快速缩水。”某资深业内人士称。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一些基金公司由于无法负担如此高的资金成本,选择放弃发行场内货基的计划,改为发行普通的场外货币基金。
就已发行的产品而言,个别产品较高峰时期规模缩水的幅度甚至达到近90%。从成交额看,11月内,日均成交额在1亿元以下的场内货币基金也并不鲜见。
更为重要的是,此类产品先发优势明显,起步早的产品在此领域已经做成了“航空母舰”,后来者想要“抢食”这块“蛋糕”并非易事。
从单只产品的规模看,成立于2012年底的华宝添益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场内货币基金,截至11月15日收盘,华宝添益的总规模为近900亿元,在场内货币基金中的占比达到35.37%,领先排名第二的银华日利近400亿元。
然而在天平的另一端,总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场内货币基金共有6只,首尾差异巨大。
股市回暖 规模缩水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场内货币基金的总规模不断扩张,并在6月中旬左右达到总规模约3200亿元的高峰。
不过,伴随着股票市场的转暖,场内货币基金的总规模也随之不断缩水。8月1日,场内货币基金的总规模缩水到2630亿元。截至11月15日,场内货币基金的规模进一步缩水至不足2400亿元。
规模最大的场内货币基金华宝添益的总份额也由6月中旬高峰时的近14亿份,下降至11月15日的8.96亿份。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场内货币基金主要起到的是盘活保证金的作用,因此受证券市场影响较大,一旦股市行情回暖,投资者就会将场内货币基金的份额转出投入股市。
且此类产品的投资者以机构客户为主,因为对行情变化更为敏锐。
数据统计显示,规模排名前五大的场内货币基金的机构持有人占比均达到八成左右,其中,现金添富和华宝添益的机构持有人占比更是达到近九成,分别为89.76%和88.56%。
在一些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看来,如果股市行情进一步转暖,对于新发的场内货基而言,想要发展壮大,所需要面对的困难或许比想象中更大。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