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债券 > 债市要闻区 > 正文
 
债券市场整体无忧 短端波动有可能加剧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2月25日 11:33
林娜 顾佳海 吴华南
    一、宏观、债市要闻

    ⒈国家统计局: 1-11月份全国工业实现利润16532亿,同比增长30.7%

    点评: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率不断攀升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其利润增长反映了全国工业整体效益状况。今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不断攀升:一季度同比增长21.3%,上半年增长28%,前三季度增长29.6%,而从最近两个月来看,工业利润的增长速度呈现出了"回复至2003年-2004年间30%-40%增速"的趋势。

    这说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动力强劲并且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紧缩调控政策之后,企业的盈利仍然稳步增长,进而为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良好的发展条件。

    同时,企业利润的增长自然会带来企业自留资金的增加,这将加大企业投资扩展的动力,固定资产投资过开的反弹压力依然存在。

    ⒉央行:2006年第4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

    点评:

    下面对央行的"2006年第4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城镇居民对当期收入满意度明显上升,未来收入信心再创新高"这对于今后一段时间促进消费将会有利。中国的消费增长正在经历着缓慢加速的进程。

    其次,居民对于物价上涨仍存在预期。当前粮价上涨是引起CPI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春节前后政府还将在粮价的调控方面下大力度,由于中国粮价的政府管制,短期内引起CPI明显上涨的动力不足,"低通胀"的环境有望继续保持。

    第三"受金融产品多样化和债券、基金等收益较高理财产品的影响,居民储蓄高位回落"。当前由于股票市场的牛市行情,一大部分储蓄通过直接入市或者购买基金等方式分流到股市,造成较大的"金融脱媒"现象。"脱媒"对于债券市场、尤其是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的分流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由于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分离,以及准入的严格限制(主要是银行不能进入交易所市场的限制),"金融脱媒"尚不足以改变债券市场流动性泛滥的格局。但是,随着"脱媒"程度的加剧,今后将影响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判别,也将会带来债市收益率曲线上升的压力。

    ⒊吴晓灵:央行将继续回收多余流动性

    点评:

    继续加强对流动性的调控,这说明了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仍是货币供应量。由于外汇占款的压力,虽然目前实体经济已经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运行,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调控仍将继续。

    至于央行调控流动性的手段。笔者认为,在当前实体经济不断向好的环境下,数量型调控方式将成为主要手段。定向央票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是主要手段,公开市场操作的直接目的在于稳定货币市场利率以及对市场流动性的预见性调整和微调。

    由于年底银行流动性趋紧,短期内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采用的可能性较小,而公开市场操作迎合当期市场到期资金量以及IPO的规模,其手段将更加灵活。明年二季度再次上提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仍较大。

    ⒋为挽救泰铢,泰国央行外汇管制突变引发泰国金融市场海啸

    点评:

    泰国和我国当前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外汇的大量流入,造成国内资产泡沫的形成,以及本币升值的压力。泰国为了防止本币过快升值而采取了无息准备金形式的政策进行干预,虽然这不是休克疗法,但是对于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动荡。

    注意到,泰国与我国目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资本项目并未完全开放,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不能自由兑换。所以当前我国虽然国内也有部分资产泡沫,但是内部调控以及外部冲击尚不会对国内资金局面带来重大改变,因为由于资本项目的管制,已经进入国内的投机资本短期内难以出逃。

    泰国金融市场的此次海啸,让我们看到了资本自由流动下,金融市场的风险。但是,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是一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因为只有真正的市场化才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有鉴于此,当前央行将继续收缩市场流动性,挤压资产泡沫;并在外汇管制上以及进出口贸易政策上做进一步调整,贸易顺差的减小进而减少贸易项下外汇的流入将是方向;在外汇管制上虽然当前正在逐渐放松,但是离资本项下完全的自由兑换为时尚早。

    二、一级市场发行

    公开市场操作

    ⒈公开市场仍在大力度回笼,央票出现流标

    上周公开市场共回笼资金1320.5亿元,较前一周减少59.5亿元;全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600亿元,全周净回笼资金720.5亿元,虽然较前一周减少9.5亿元,但是公开市场回笼力度依然较大。

    一年期央票流标近百亿

    周一央行的公告称有400亿元的1年央票进行数量招标,参考收益率仍是2.7961%。然而最终只有300.5亿元1年央票发行,有将近100亿元出现流标。在这一轮央行连续四次的数量招标中,流标还是第一次出现。央票流标的主要原因是,为维持利率的稳定,央票发行利率低于二级市场,再加之节前资金的趋紧导致了机构参与一级市场认购的热情。但是,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并没有发生转变。

    7天正回购重量加码

    上周7天回购发行1000亿元,较前一周增加900亿元,7天回购品种总量加码。这主要是考虑到年底机构头寸紧张,利率波动过于剧烈,央行更倾向于锁定短期资金,以减小对市场的影响。

    ⒉央票利率继续稳定,7天回购品种利率下降10个基点

    上周,一年期和三个月的央票利率继续保持稳定。而7天回购利率在其发行量总量加码的情况下,下跌了10个基点。这再次说明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裕局面并没有改变。

    债券发行市场

    上周共发行各种债券数量达到121.3亿元,较前一周减少400多亿元。

    上周,首次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品种成功发行。其信用等级都为AAA级。收益率分别为3.7%和3.8%,虽然相比之前发行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品种,该收益率明显偏高,但是考虑到其流动性的溢价,该收益率尚在合理范围内。

    三、二级市场交易

    货币市场

    ⒈交易所市场回购情况

    上周,交易所新老回购交易主要品种利率出现明显走低迹象。这再次说明,当前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裕。

    ⒉银行间市场拆借、回购情况

    ⑴利率方面:银行间货币市场主要品种利率继续走低

    ⑵交易量方面:交易量继续增加

    债券市场

    ⒈市场指数一周变化统计

    ⑴交易所市场

    ⑵银行间市场

    ⒉收益率曲线一周变动情况

    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银行间金融债的收益率曲线:前端出现明显下移,平旦化程度加大。

    交易所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短期品种利率出现上涨,中长期利率出现下降。

    央行票据收益率曲线:整体出现下移。短端利率下降明显。

    四、展望

    资金面

    ⒈公开市场资金面情况

    本周公开市场分别有3只央票和1只正回购到期,共有2080亿元资金返回市场。而前几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在五、六百亿左右,本周到期资金量较前一周相比,增加了1580亿元。

    ⒉债券到期情况

    ⒊新股发行申购及缴款

    行情展望:债市整体无忧,短端波动可能加剧

    本周是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周,由于元旦的因素可能造成银行体系的资金暂时趋紧;本周人寿IPO将有150000万股发行。考虑到今年经历过工行和中行IPO的洗礼,以及下半年新股的不断发行和股市行情持续大牛,"打新"的资金据统计大概有8000亿左右,基本已经稳定。所以,此次人寿IPO对债市的冲击不会过大。但是元旦因素和人寿IPO的叠加效果,短期利率很可能出现暂时的上升,甚至波动再次加大。

    央行调控方面。仍将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上周1000亿7天回购正好本周到期将缓解本周资金的紧张,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本周将以温和为主。一年期央票的发行量可能略有减少。稳定利率,辗平市场流动性的波动是当前公开市场的主要任务。

    在流动性充裕局面尚未改变以及政策的调节配合下,债市行情整体无忧。随着节日因素和IPO的进展,短期利率可能出现阶段性上升,收益率曲线的短端波动将可能加大。
 
来源:中财网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频道精选
 财经业内人士认为:股市下半年纠错性上扬可期
 产业深圳万人团购房活动过火 报名网站数次瘫痪  国际西方媒体妄指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我回应
 评论天士力丹参滴丸存在毒副作用?
 科教"神七"发射时间:首选25日晚9时10分左右  娱乐巩俐入新加坡国籍 娱乐公司欲5000万签刘翔
 视频共赢奥运--便宜坊让北京老字号更快更高更强  互动专题:记录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搜索: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